| 无障碍浏览 | 繁體版 | 网站地图
区委 | 区人大 | 区政府 | 区政协
您的位置: 首页 >鼎城英杰>详细内容

陈  辉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18 11:33:10 浏览次数: 【字体:

陈辉,原名吴盛辉,常德县双桥坪人,民国9年(1920)生。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其母深明大义,经常对他讲述“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并谆谆教诲他长大成人后,要象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一样,为国效忠。因此,从小在他的思想上便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7岁入自强小学,13岁考入湖南省三中初中部,16岁升入由三中改称的湖南省立常德中学高中部。在校学习用功,成绩优异,尤其爱好文学。从小学中年级起,即开始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进入中学后,又阅读了外国名著《铁流》《毁灭》《母亲》以及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著作,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

民国26年2月,中共常德特别支部在常德中学组织抗日救亡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他积极报名参加,成为这个组织的骨干队员。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民国27年,经地下党组织介绍,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开始从事诗歌创作,写下第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守住我的战斗岗位》。

民国28年5月,从“抗大”毕业,分配到晋察冀边区通讯社任记者。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使他激奋、冲动。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晋察冀日报》《诗建设》《子弟兵》等报刊上,发表了许多鼓舞人民战斗意志的诗歌。边区通讯社表扬他是一个十分勇敢的战士,善于用笔,也善于用枪、用手榴弹。

民国29年秋,调平西涞涿县任青年抗日救国会宣传委员,不久任主任。当时正值日寇“大扫荡”后,敌人在新占领区挖封锁沟,建碉堡群,组织特务队,建立保甲制。在对敌斗争极为艰苦的形势下,他来到这里,深入发动群众,重建抗日组织,先后在3个区、60多个村庄,建起抗日救国会,使这一带一度濒于熄灭的抗日火焰又重新燃烧起来。第二年8月,敌人又一次发动疯狂“扫荡”,他奉令率领一支由60多人组成的游击队,灵活机动地牵制住石亭镇敌人,坚持5昼夜,保证了冀中十分区党政机关和兵工厂从十渡、平峪顺利转移。

民国31年,涞涿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组成武装工作队,由陈辉任政委,到“敌后之敌后”开展工作。他带领这支游击队,穿行于敌人碉堡丛中,组织群众反抢粮、反抓丁、惩治汉奸、奇袭据点,神出鬼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群众称赞他是能文能武的“神八路”,敌人则对他恨之入骨,悬赏1000银元捉拿他,并收买汉奸暗地跟踪。

民国33年,任县委执行委员兼五区区委书记。34年2月,去东楼桑庙村执行任务后返回韩村,因叛徒告密被包围。敌人多次冲进院内,都被他英勇击退。最后,敌人从房顶挖开一个洞,扔进大量点燃的柴草。房子着火了,烈焰腾腾,无法存身。他突围冲去门外时,被预伏在门口的两个敌人拦腰抱住。他迅速用力拉响腰间藏着的手榴弹,一声巨响,两个敌人被炸伤,自己倒在血泊之中,壮烈栖牲,时年25岁。

陈辉是一位青年诗人,在晋察冀时,和田间、魏巍、邵子南等同为晋察冀诗会委员。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写下《为祖国而歌》、《红高粱》、《新的伊甸园记》等许多著名诗篇。他的诗充满对祖国的爱,在《诗一首》中写道:“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英雄抛碧血,化为红杜鹃。丈夫一死耳,羞杀狗汉奸。”在晋察冀6年,写下长短诗万行以上。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集名《十月的歌》。1981年,又由上尾龙介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