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繁體版 | 网站地图
区委 | 区人大 | 区政府 | 区政协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史风云>史料集萃>详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鼎城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18 15:36:03 浏览次数: 【字体:

鼎城原名常德县,古称朗州,地处洞庭湖腹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孕育了勤劳、善良的鼎城人民。他们崇德好学,重教兴区,把教育作为发展的基石。60多年来,全区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命运多舛的共和国紧紧相连,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谱写了一曲永不息止的奋进之歌。

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8所,在校学生57834人,在职公办教师4783人。全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1所,市级名优学校9所、市级示范性学校35所、市级特色学校9所,省级绿色学校6所、市级绿色学校2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0所,全区教育实现了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成长

(1949-1956)

新中国建立后,常德县人民政府着力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办学条件,全县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1956年,有各级各类学校925所,学生90471人,比1949年下期增加了3.5倍,各类业余学校学员达到6.8万人。

一是重点推进了小学教育。接管、改造、发展成为推动小学教育的“三部曲”。1949年,县人民政府贡彻“维持现状,逐步改进”的方针,分期分批接管全县467所小学。1950年,常德专署在常德县第八区南湖乡试行“乡学乡办,村学村办”的办学模式,受到省人民政府肯定。尔后,全县广泛开展劝学活动,大量吸收劳动人民子女入学,对贫困学生酌情减免学杂费,在校学生猛增。1955年以后,为满足适龄儿童入学要求,县内集镇小学推行二部制、半日制,部分山区还实行巡回制教学,小学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二是掀起扫盲教育高潮。这一阶段全县掀起了两次扫盲教育的高潮。1952年,县里成立了扫盲工作委员会,培训教师50名,在斗姆湖区的观音堂乡、苗儿桥乡和牛鼻滩区试点推行“速成识字法”,学员达1000余人,全县出现第一次扫盲高潮。1956年,县里成立扫盲协会,县委书记兼任会长,全县再一次出现以扫盲为中心的文化学习高潮。是年,省下达县的扫盲任务48000人,全县实际组织68000人入学,超额完成41.70%。1958年全县扫盲教育告捷,常德县被评为全省扫盲先进县。

教育在艰难中前行

( 1957-1976)

这一阶段,受“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教育遭遇了空前的压力,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鼎城把握机遇,教育仍然得到了发展。

一是创办了耕读小学。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农村生活相当困难,适龄儿童大多参加生产劳动,挣钱补贴家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不断下降。为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县教育主管部门,开办了农村耕读小学,把学校办在了学生家门口,每天进行识字教学2小时,做到学习、劳动两不误。1965年,全县有耕读小学教学点747个,学生26065人,占各类小学生总数的23.64%,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9.45%。

二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发展。1958年,按照“大力主办农业中学”的指示,在县农科所创办了常德县农业职业中学,开设农业技术、园艺、水产、农业机械等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800人。1963年,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康家公社首建农业中学,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农业基础知识、农业机械等课程。学校发展迅速,1965年,成为县重点农业中学,先后得到省、地、县嘉奖。与此同时,郭家铺公社农业中学等也相继创办。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战线开展了“揭阶级斗争盖子”,查“反动学术权威”、“三反分子”,“停课闹革命”等活动,学校工作一度出现混乱。

1972年至197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整顿”的方针,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整顿教学秩序,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全县教育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局面。1972年,中断多年的全县教育经验交流大会召开,800多名教育工作者参加,共同探讨全县教育发展大计。

教育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1977-1987)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县教育开始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教学秩序,平反教师中的冤假错案,教育逐渐步入正轨。

一是注重了教育改革。从1978年至1982年,对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合并了小学网点,摘掉部分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初级中学由1978年的461所压至128所,大部分戴帽初中被砍掉。重点加强乡镇中心小学建设。1985年,地区“普及初等教育检查团”来县验收,全县682所小学中,70%的小学实现了“一无三有”,50%的中心小学实现了“一无六有”。

二是高中教育得到发展。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是年,全县6533名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校统一考试,519人上线。1984年,全县1390人参加全国高校统考,568人上线,其中,常德县一中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就有290人,71人被重点大学录取,居全地区重点中学之首。进入90年代,以区一中为龙头的高中教育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1993年,区一中高二年级学生参加全省化学、物理、英语、历史、生物学科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全区高考上线人数,录取人数均居全市第一名,招收飞行学员10人,居全省第一名。1999年,省教委正式下文批准区一中为省级重点高级中学。

这一时期,其他各项教育工作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创办了县教师进修学校,广大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修培训,教师地位不断提升。

教育全面达标合格

( 1988-2001 )

1988年,常德县撤县建区,更名为鼎城区,全区经济社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一是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确定了“科教兴区”的战略目标,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先后制定了《鼎城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鼎城区“九五”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区各校把握机遇,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开展了创“乡镇教育百颗星”、“合格乡中学”、“合格乡中心小学”活动。许家桥乡等7所学校率先经市教委验收合格。长茅岭乡筹资200多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1991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验收认定为湖南省乡镇百颗星之一。

二是“两基”验收顺利通过。1994年至1997年,全区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两基”潮,波及了全区的每一个角落,校校行动,乡乡大干,氛围浓厚。1997年10月,湖南省“两基”评估验收团对全区“两基”工作进行了评估,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评估验收合格。之后,以“普九”年检为契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2001年,鼎城区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巩固普九成果先进县”。

三是提升了办学水平。全区开展了“示范性学校”、“规范化学校”、“名优学校”的创建工作,力促教育上水平、上档次。蔡家岗镇中学等5所中小学校被市教委评定为示范性学校。石公桥镇中学等5所学校被市教委认定为“特色学校”。许家桥乡中学等5所学校被市教委评定为“名优学校”。

四是启动人事制度改革。1994年区教育局在部分学校进行了“三制”改革试点,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绩酬挂钩制,1998年下学期,全区中小学广泛推行这一制度,7 173名教职工参与聘任,受聘教职工6939人,落聘234人,清退代课教师526人,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12月,全市教育系统“三制”改革现场会在鼎城召开,“三制”改革经验在全市推广。

五是民办教育成为鼎城教育发展的奇葩。1993年,全区第一所民办学校——朗州实验小学诞生,随后常德淮阳中学、常德电脑技术学校、常德计算机中等专修学校等一批民校相继创办。2000年,区三中、区四中、区七中率先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行了私人领办。截止2012年,全区共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09个,学生15594人,教师1900人,总资产超过4亿元。20年的风雨历程,我区的民办教育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淮阳中学先后创办了贵州江口淮阳中学和澧县九澧实验中学,开设了小学部,形成了淮阳教育集团,学校被省教委评为“社会力量办学优秀学校”,获得了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2001-)

进入新世纪,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鼎城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教育强区稳妥推进。2007年,区委、区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启动教育强区建设,把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重大变革,即“两免一补”,区财政优先调度落实配套资金244.5万元,减免课本费112.4万元,20180名学生享受免费课本。对1993年1月1日至1995年12月31日之间的“普九”债务进行全面清理,2009年全部化解完毕。区级财政教育投入逐年增长,“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目标得到实现。2012年,区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为44753万元,教育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9.01%,超过了省定17.6%的目标。建立了政府百万教育奖励基金,重奖为鼎城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学生,每年发放奖金60多万元。校车安全得到保障。在全市率先探索出了“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市场运作、财政补贴”的“鼎城校车安全管理模式”。“鼎城模式”备受省市认可,经验全市推介。

二是农村学校跨越发展。2001、2002年全面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投入资金1601.6万元,改造面积40620平方米,含D级危房10000余平方米。布局调整同步启动,2003年,全区中小学校由585所减少到279所,学校布局渐趋合理。2008年,我区启动了合格学校建设,截生目前,共建成合格学校70所,全市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会议在鼎城召开,我区连续三年代表市里迎接省里复查。2009年,按照中央、省市要求,我区启动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三年共投入2.87亿元。共处置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21.4万平米,D级危房彻底消除,新增中小学学位约5300个,受惠学生达3.5万人。投入2405万元实施了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新建了各类高标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实验室等功能室,配备了标准课桌椅,满足了教学需求。

三是城区教育提质扩容。自2009年起,累计投入近亿元,在江南城区新建了善卷中学,于2011年秋季建成投入使用。学校占地97亩,总建筑面积3.05万平米,容纳60个教学班、3000名学生,有效解决了江南城区初中学位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一中发展,投入1700多万元,实施了校园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建成了塑胶运动场和省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改造了城区小学。投入2000万元实施了城区小学提质工程,新建教学楼7栋,铺建塑胶运动场2个。启动了武陵镇中心小学综合楼、花船庙小学教学楼扩建工程,启动了武陵镇王家铺小学省级合格学校创建工作,城区中小学实现同步跨越。

四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2003,实施了乡镇联校体制改革。区教育局在试点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乡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意见》,6月份,全区32个乡镇联校和中学班子合并,成立新的乡镇中学,减少行政岗位90个,每年节约经费300多万元。2003年,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开,举办了20期学科培训班,受训教师达到3000人次。2010年,积极引进“洋思”、“许市”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全区各校已全面推开“洋思”课堂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不断刷新。2007年以来,我区为高校输送二本以上学生10014人,其中清华、北大10人。区一中通过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评估。区二中、区六中通过了市级示范性高中督导评估。

五是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全区各校把班会课、团队课等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想方设法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挖潜。文明礼仪知识、环保知识、常德丝弦等走进了学校。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学生“成长记录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亮点,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建成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11所、农村青少年宫4个,花船庙小学被评为湖南省“经典诵读特色学校”与“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区一中、唐家铺中学、长茅岭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学社被省教育厅评为“百优十佳”文学社。2012年,武陵镇中心学校机器人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一举夺冠。

60年风雨,60年沧桑,一批批鼎城学子怀揣着美好的梦想从这里起航,涌现出了“两弹一星”专冢陈能宽、洲际运载火箭设计师朱泽淇、著名科学家王勤发、著名诗人余沙等一大批优秀人物,他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的鼎城教育人,正鼓足干劲,满怀信心,高举教育质量这面大旗,不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朝着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继续谱写鼎城教育的壮美篇章。

(摘自《鼎城文史》2013年第八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