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繁體版 | 网站地图
区委 | 区人大 | 区政府 | 区政协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苑地>详细内容

《近世社会主义》对晚清国人译介社会主义 学说的影响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06 16:52:07 浏览次数: 【字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撰写了许多优秀著作。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最初传人中国的说法。实际上,在十月革命之前,晚清的许多有识之士已经通过翻译的途径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了。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出现在各种译作中并广泛传播。这些译者和译作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近世社会主义》译介的 历史背景与内容

晚清时期,一批面对民族危亡的有识之士积极推动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名著,并广泛传播这些理论和知识,培养近代早期科学人才,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翻译西学的高峰。介绍、宣传西学是出于强烈的救亡图存的动机和意图,是这时期译者的理论初衷[2]。此时的日本已经大量翻译了西方先进文明的书籍,并且这些日译西书大量使用了“新漢語”。与其费时费力长途跋涉去欧洲学习,不如借助日本途径,这样更便捷、收效快,而且成本低[3]。

在这段时期,从日语翻译过来的汉语作品的数量如潮水般上涨。这些译作大多在日本出版。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专门负责将日语书籍译成汉语的社团——译书汇编社。该社的月刊《译书汇编》(A Monthly Magazine of Translated Political Works)也开始发行。该刊物连载日本及西方作品的汉语译作。这些著作的作者部分为日本人、部分为欧美人。 如果原著作者为欧美人,译文则不依据欧洲语言的原文,而是以其日语翻译为基础,也就是说是一种二次翻译[4]。

马克思学说是通过翻译社会主义著作而逐渐传人中国的。19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社会主义。20世纪初,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依据各自的理解与需要,零星地向中国知识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据统计,在1902年至1907年间,国内出版的论述或谈到社会主义的译著有三十多种。主要有:《近世社会主义》(福井准造著,1903年出版)、《近世社会主义评论》(久松义典著,1903年出版)、《社会主义神髓》(幸德秋水著,1903年出版)、《社会主义概评》(岛田三郎著,1903年出版)等。这些著作大多由日本人所著,其内容多介绍社会主义各个流派、主要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其中一些著作也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主要内容。

20世纪初 ,特别是 1902年到1903年间,中国留日学生掀起了译介日文社会主义著作的热潮。这些译著最早在中国传播了社会主义学说,也初步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幸德秋水、福井准造、村井知至等人的著作不仅在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内容集中、观点鲜明,而且包含着比较深刻的哲理,在中国有很大影响[5]。赵必振译 《近世社会主义》(1903) 是最早对《资本论》进行简要介绍的著作,是中国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部译作。

《近世社会主义》原作者是日本的福井准造,由留日学生赵必振翻译,上海广智书局 1903年2月出版。该书十分推崇《资本论》,书中指出:“马陆科斯(马克思——引者注)之《资本论》为一代之大著述,为新社会主义者发明无二之真理,为研究服膺之经典。”[6]日文原著有四编二十章。四编分别是第一期之社会主义、第二期之社会主义、近时之社会主义和欧美诸国社会党之现状。第一编“第一期之社会主义”内容包括五章,分别是英法两国的社会状态、第一期革命时代法国的社会主义、英国的社会主义、复古时代的社会主义以及第二革命时代法国的社会主义。第二编“第二期之社会主义”内容包括四章,分别加马陆科斯(马克思)及其主义、国际劳动者同盟、洛度卫陆他斯及其主义、列陆檄耶度拉沙列及其主义。第三编“近时之社会主义”内容包括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比西马克之社会政策、基督教社会主义。第四编“欧美诸国社会党之现状”,内容包括英国社会党现状、法国社会党现状、德意志社会党之现状、中欧诸国社会党之现状、东欧诸国社会党之现状和亚美利加(美国)社会党之现状。其中介绍马克思学说的内容集中出现在第二编的第一章,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标题为“其履歴”,用11页的篇幅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第二节的标题为“其学説”,用23页篇幅介绍了《资本论》中的价值论、资本的性质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主要观点。赵必振译介《近世社会主义》不仅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而且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近世社会主义》对晚清国人译介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

1.对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引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由译著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语言形式。很多表达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词语都是由日本学者、翻译家和政论作者在明治初期创造出来的,这批词语是日本接受西方思想趋势过程里新产生的政治和科学专门术语中的一部分。另外一些马克思主义概念和术语是19世纪中国汉语词汇继承的古汉语中的词汇形式;不过,只是在日语接纳了它们之后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或补充以含义——大多是在明治初期——它们方才真正成为政治学以及科学语言的专门术语,并且被用以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专门术语功能;随后这些词语又带着它们的被赋予的新含义从日语中被“反借回”了汉语(比如“思想”“资本 ”和“人民”等)[7]。《近世社会主义》在译介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又使一大批马克思主义术语融会到现代汉语,丰富了汉语词汇。下面以“剩余价值”这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术语为例,分析《近世社会主义》是如何把它们引入汉语的。

马克思发展起来的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出发点。马克思清楚地区分了“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这几个概念。为了能够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翻译成日语或者汉语,必须首先创造价值理论的专门术语,即必须首先找出日语以及汉语的词汇来表示上述的价值理论基本概念[8]。

《近世社会主义》用“使用价格”“交换价格 ”以及“余剩价格”来译介“使用价 值”“交换价值 ”和“剩余价值 ”等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

例如,该书是这样描述剩余价值的本质的:“剩余价格没收劳动者之劳动是也。” [9]“故其算定之权利,必收于资本家一人之掌握……于是悲惨之劳动者,仅得最低之凭银。”[10]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明治时期日本人曾经使用过两种方式来表达西方的“价值”这个概念:“价值”和“价格”。两个词中都含有“价”这个语素。第一个词的第二个语素是“值”,它的含义是价格或者价值;第二个词的语素“格”可以理解成“符合”“同等”“相似”。“价格”是由日本人自己创造的。明治末年,人们对其进行了语义方面的重音转移,从而使它的含义变为“价钱”[11]。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学说在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文献当中就曾经出现过——虽然有时候日文的表达方式还并不太确切,这些文献一直都把“价格”作为“Wert”的对等词使用。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里,“使用价格”被理解成为一件事物的物理特性,因为有这种物理特性,这件事物就对人们有用,而“交换价格”则是指作为其内在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表达方式的商品交换比率。交换价格被描述成“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相交换的比率”,这种交换比率是“为生产这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的比率”[12]。

随着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人们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兴趣的产生,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才开始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至于为此而需要的术语,人们则全无例外地照搬了日文文献。从此之后,这些术语就成为了中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里的标准术语了。日本人创造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汉语,为日后蓬勃开展的中国革命提 前做好了词语方面的准备[13]。

2.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晚清有关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译书的涌现,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现象,对于开启民智,引进西方近代思想学术功绩很大。对于东亚学生来说,在欧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难以观其全貌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而此时日本人已经对西方科学做过筛选和整理,因此在日本学习、吸收他们感兴趣的科学要素比在这些科学的发源地欧美学习效率更高,也更经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之所以能在尚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被引进,主要是由于留学生特别是在日本的留学生和在海外从事革命宣传的资产阶级介绍的结果。在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进被称为“介绍”,不仅因为被引进的马克思主义在范围上比较狭小,在内容上比较零碎,使得被引进的马克思主义仅仅停留在介绍阶段[14]。留日学生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介绍虽然是初步和零散的,但大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这种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后来大规模和实质性的传播起了思想先导作用。《近世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日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介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条相续不已的长河。包括思想领域在内的一切巨大变革,都不会在一夜之间突然降临,总是有若干先行的步骤。它最初也许只是涓滴细流,并不显眼,也不纯粹,行进中间还会有许多起伏和曲折,但这些先行步骤终究是不可缺少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赵必振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译介的初步探索,为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疑起着某些开辟道路的先行作用。

(本文系第5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晚清首部国人译介的马克思经典译著的翻译史考察》,项目编号:2013M540992;2013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首部国人译介的马克思经典译著的翻译史考察》,课题编号:W20132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4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2]魏义霞:《严复:西学家?中学家?》,载《光明日报》2013年 8月 14日。

[3]鲜明:《清末中国人使用的日语教材——一项语言学史考察》第22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4][7][8][11][12][13]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一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第62、413—414、298、298—299、301、303页,[北

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丁祖豪:《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第 10页,[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02年版。

[6][9][10][日]福井准造:《近世社会主义》第 109、122、123页,赵必振译,[上海]时代书店1927年版。

[14]吴汉全:《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