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之德与德文化
善卷的高尚德行,世人莫不景仰。钱塘人陈珂在明弘治《武陵县志》的序言中写道:“昔者,董子(董仲舒)称之:‘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世矣。’在唐,刘禹锡有诗谓:‘践先王之遗迹,颂先王之高风,贪者廉,懦者立,盖自勋华以及于今日矣。’至宋,朱子(朱熹)祀其祠,亦谓:‘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可见善卷之德影响之深、作用之大明。《嘉靖常德府志》载:“善德山,府东南十五里,一名枉山……隋刺史樊子盖以尧时隐者善卷尝居于此,故名。”德山之名由此而始。“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的民谣亦来源于此。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的注释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毛泽东诗词》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发行。德山和常德之芳名,亦由此而走向世界。“常德德山山有德”中的“常德”一词,最早见于《老子》:“天下为溪,常德不离。”《诗经·大雅》中有一首题为《常武》的诗,全诗赞美周宣王讨伐徐国时不以武力相攻,而以文德服人。西汉毛亨在其著作《毛诗·大雅·常武疏》中解释说:“《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焉。”唐朝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其《正义》一书中进一步诠释说:“言命遣将帅,修(休)戒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以为法(效法),是有常德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恒常之德(传统美德)来感化敌人,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变战争为和平。这就是践行传统美德的巨大威力!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特地把鼎州改名为“常德军”,其行政级别也提高了一级。南宋乾道元年(1165)又改“常德军”为“常德府”,寓意“上行德政,下安本分。”其后,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均以“常德”名府、名署、名市、名县,迄今皆然。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善德善行。德行天下,无往不胜。而我们常德,就正是这种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项重大措施,具有德文化光荣传统的常德人,当然不能等闲视之。